中国体彩竞彩足球游戏

图片

当前位置: 网站中国体彩竞彩足球游戏 > 人文医院 > 职工文苑

母 亲

发布时间:2021-08-09 16:28:45 作者:方四清 浏览:13132 次
【字体大小:

母亲今年85岁高龄,精神矍铄,身体硬朗,说话声音宏亮,中气十足。走起路来脚下生风,步伐稳健,步履轻盈。耳聪目明,没有老态龙钟的迹象。一生风风雨雨,起起落落,坎坎坷坷。为了儿女,为了家庭,为了生活,她上过“刀山”,也下过“火海”。人们常说,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,同时也给你关上一扇门。上帝让她遭受过无数次险关,也给了她强健的身体、睿智的头脑和争气的下一代。岁月的洗礼让她老人家皱纹满面、头发花白。她的每一道皱纹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,每一根白发都在诉说着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。目前没有什么器质性疾病,只是偶尔胃部不适,偶尔感冒。这是我们做子女的最大的福气。

幼年丧父。她1935年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,3岁的时候外公就去世了,再加那时是兵荒马乱的年代,饱一顿饿一餐,衣不蔽体,饥不择食,可谓是苦水里泡大的。14岁时经人介绍,被外婆送到了父亲家做童养媳。好在奶奶很善良,尽最大能力护佑母亲。但是父亲家有兄妹6人,家庭关系是很复杂的。母亲为了弄口饭吃,必须早起晚睡、勤勤恳恳、任劳任怨。吃的是草,挤的是奶。再忙再累也不敢人前吭声,有时累很了就私下里哭哭。由于大妈、三婶都是坐花轿来的,出身高贵些,所以她们常常欺侮年幼的母亲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使她的心灵倍受伤害,形成了自卑压抑和“见人矮三分”的心理。时间久了,口水没有淹没她,她反而变得越发坚强。

婚姻和谐。母亲和父亲婚后生活相处融洽,恩恩爱爱。一共生育了5个儿女,最大的孩子生下不久就夭折了,成人的有4个(哥哥是老大,姐姐是老二,我是老三,小妹是老四)。母亲是贤惠的,成立小家庭后她把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我们兄妹4人。边做家务边做体力活,没日没夜的劳作。虽然很忙很累,但她的内心是愉悦的。我的记忆中,母亲是常常天不亮就起床,晚上至少10点以后才能睡觉。农活、家务、带孩子三不误,有做不完的多如牛毛的事情。尤其是农忙丰收季节,抢种抢收,晚上只能稍微打个盹,根本就没有时间睡整觉。坐月子期间也得下地劳动,有一年母猪生了几头小猪崽子,搞得家里团团转。母亲说你爸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忙不完这繁重的家务活,所以她躺不住。

母亲很会过日子。为了保证常年不断供,主食大米,一家6口人一月只能吃几十斤,稀饭里面只是漂着几粒米,只能算是米汤,干饭也是非常的烂。剩下的就用杂粮像麦子、山芋、玉米、蔬菜充饥填肚子。菜里的油也是放得很有限,为了做到细水长流。自己节衣缩食,省了又省。对父亲既尊重又呵护,吃的穿的都尽量让给父亲和孩子。他们恩恩爱爱,风雨同舟,相濡以沫。只是好景不长,父亲后来身体不好,英年早逝,给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家遭受重创。父亲走后,只留下3间破瓦房,还有治病的债务。晴天还好,一到雨天,便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。大盆小盆都用来接水,倒了又满,满了又倒。父亲去世后的头几年,母亲常常以泪洗面。有时我一觉醒来,看见母亲还在哭泣。家里来客人,如果提起父亲,母亲的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。这是她青年丧夫。那年父亲39岁,母亲34岁。正是人生的金色年华,父亲却去了天堂。

母亲很会安排。父亲走的时候(哥哥14岁,姐姐8岁,我5岁,小妹才8个月),当时哥哥尚在初一读书。因为父亲身体不好,就让哥哥提前歇书了,帮妈妈种田,来挣工分,以养活家人。后来父亲去世母亲还是让哥哥继续完成学业,读完了初中并上了高中。因为母亲理解哥哥,知道哥哥酷爱读书。另外,哥哥学习成绩一直优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为了哥哥,母亲说过就是讨饭也要支持哥哥学习。为了生存,只好让姐姐留在家里务农,姐姐从此就没进过学堂门,成了睁眼瞎。母亲好话都说尽了,劝姐姐安心务农,等她出嫁,一定多陪嫁妆。我和小妹到了上学年龄,母亲也把我们送上学校。她说有条件给你们上学,要好好读书,将来有个“铁饭碗”,那就是对姐姐最好的报答,可以在物质上对姐姐帮助。后来我和小妹工作了,也确实给姐姐帮助不少,吃的穿的用的都有。哥哥除了上学以外,每到寒暑假,田里地里的活都跟姐姐抢着干。哥哥学习成绩相当优秀,高中毕业务农不到一年,赶上大队的小学招收一名民办老师,通过层层角逐,顺利过关,如愿以偿。

母亲有一颗感恩的心。首先感恩的是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,才有我和小妹能成为卫生战线上的一员,从此吃上了“国家饭”,经过努力拼博,从一无所有变成家境殷实。如果凭关系推荐,我们家是沾不到边的。再有就是大队里那年民办老师的公开招聘,只有真正的考试,哥哥才能考上。在农村做个老师也是让人羡慕的职业,很体面。另外,工资月月有,不要与泥土打交道。哥哥可以发挥他的知识能动性。老师是被众人赞美的职业,教书育人是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;是奉献自己成就他人的职业——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烛成灰泪始干”。

还有就是让我记忆犹新、历历在目的三件事:

第一,哥哥升高中那年,是凭考试录取的,母亲很是高兴。可是因为我家劳动力少,生产队怕我家是缺粮户,所以不同意哥哥上。母亲心疼哥哥,担心他精神上受不了,就去了外婆家找来了几位舅舅,请他们帮忙。其中有一位堂舅在会上爽快地答应队长,缺了工分他拿钱来替补,不管怎么样这个学一定要上。真是解决了燃眉之急。最后经过母亲、姐姐的努力,哥哥寒暑假也挣工分,到年底结算我家不是缺粮户。每年都能有少量粮食积余。

第二,大表哥做了多年的队长,父亲去世后照顾母亲看队里围墙内的鸡,不让鸡跑出来吃稻子,每天的工分是0.72分(那时整劳力一天是1.2分),这样天天都有工分,让我们挺过难关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,母亲自然是感激不尽。

第三,她有一个“铁杆姐妹”,这位阿姨的爱人是木匠。因为她不能生育,后来领养了一个男孩。家里人口少,负担轻。在父亲去世后帮助了我们一把,借给我们50元钱(那时的钱很值钱,一斤肉才0.73元,一斤山芋5分钱)并免费给做了一个大火桶。春节期间和我们一家人互动,从来不嫌弃我家穷,你来我往的一起聚餐。她家的糯米肉圆子是用猪油炸的,非常香。席间饭菜很丰盛。在她家过足了“馋猫瘾”。这位阿姨很善良很能干,鞋子做的又好穿又漂亮,每年都要送给我们好几双鞋子。母亲就常在我们兄妹面前唠叨,要我们长大后一定要报答。

母亲很会调教孩子。经常拿身边的优秀人物开导我们兄妹四人,教育我们要坚强、要好学、要有毅力、要有恒心、要有志气。常常是我一边写字她一边不停地唠叨,农村的人要想有出息就只能走读书这条路。要做到“穷不失志,富不巅狂”“田埂上一天三趟不为满,亲戚家三年一趟不为稀”,“世上无难事,就怕心不专”,“笑脸求人不如黑脸求自己”,这些励志的话语经常在我们耳边回响。目的就是要我们自强自立,不能依赖任何人。她自己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这对我们走向社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。以哥哥为龙头,我们在学习方面都是好样的,几乎年年都是“三好学生”,有钱人家过年买新画,我家过年就是满墙的奖状,三个读书的一人一张,年年如此。有一年姐姐也得了劳动模范奖,共四张,母亲看了乐呵呵的,笑得合不拢嘴。

母亲有经济头脑。上个世纪70年代,是计划经济的年代,什么都缺,缺衣缺食缺柴火。我家缺劳力,情况更是糟糕。买布要布票,买煤油要煤油票,买糖要糖票,买肉要肉票,买豆腐要豆腐票。什么都得凭票购买。母亲为了渡过难关,绞尽脑汁走捷径。贩过棉花,用棉花换布票,否则家里的布票不够用,没法添新衣新被;贩过鸡蛋,先收后卖,赚点家用零花钱;贩过猪仔,买来小猪苗,大约100斤左右就出栏。这样周转快,比养肥猪更来钱。每年冬天,把会缝纫的大姑请到家中,买来新布料,给我们穿的棉衣棉裤拆开,接衣袖、接裤腿、拼身子,拼的花花绿绿的,比买全新的要省钱很多。穿上翻新的棉衣棉裤,我常常高兴好多天,经常在镜子前照了又照,心情大好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。而且新棉花新面料有一股清香的味道。

母亲是公平的是节俭的。姐姐比我大三岁,她的衣服鞋子小了旧了,就让我接着穿,我穿的是补丁加补丁,直到穿烂了才丢。这样是节省也是对姐姐的安慰,因为姐姐在家亦是小劳力,不读书是最大的牺牲。穿新衣服会带来好心情。我能读书穿的差些没关系,小时吃苦不算苦,老来苦才是吃黄连。有好吃的也是先给姐姐,一来是姐姐做农活消耗多,二来满足姐姐的口味,给姐姐一个平衡点。有时母亲也让哥哥教姐姐识几个字,便于认工分认常用的简单的汉字,不让人糊弄姐姐。

母亲是贤惠的。大姑嫁给了本生产队的大姑爷,一年365日相处,从来没有红过脸,没有任何冲突。大姑也说我妈太善良了,既能吃苦,又宽容大度,而且会调教孩子。因为关系融洽,所以几位表哥也常来我家蹭饭吃,母亲从不拒绝他们。和二位妯娌之间虽然有矛盾,但是我妈从来不搬弄是非,总是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能让则让,能忍则忍。和奶奶的相处就更不用说了,父亲去世后,我家依然出钱赚养爷爷奶奶一部分,让俩位老人家能安享晚年,爷爷、奶奶都活到了70多岁离世。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,当年家中很惨。奶奶最疼的儿媳就是我母亲。最疼的孙子就是我哥,他长的有模有样,又好学上进,跟奶奶说话很亲近。

母亲很讲家规,待人厚道。每每亲戚朋友来了,都是想方设法搞些荤菜,实在没有就是鸡蛋代替,家里没有就找邻居借,蛋炒饭、蛋下面,一碗碗盛得满满的像小山,生怕客人吃不饱。富人我们不巴结,穷人我们不嫌弃。对我们家子孙后代都是这样的循循善诱并加以开导。母亲的话,字字珠玑,像银子般纯洁、像金子般发光、像春风般温暖,充满了人间正能量。我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正了,才有了对真善美的分辨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取向。

母亲宽容大度。她常说“宰相肚子里能撑船”,“量大福大”,这些话都是她的口头禅。世界上最宽阔的不是海洋,而是人的心胸。与人相处,要低调要宽容,不要计较得失,吃亏是福。桐城“六尺巷”的故事,她也知道,每每提起,她都是倍加赞美。身边的人她常常赞美的就是大姑,远的就是从家乡走出去的那些出人头地的有才有德的优秀人物。

母亲55岁之后就离开了农田,进城进镇带孙子孙女、外孙外孙女。她带的孩子个个都聪明好学,积极向上,有礼貌有品行。“翻身不能忘本”是她告诉孩子们的至理名言,说的都让人耳朵起茧子。晚年她跟着子女也享受了小康甚至是富裕的生活,日常居家什么都不缺。这就是回报。尤其是我的小家,双拼小别墅,面积220平米。宽敞明亮,装修豪华,出门方便,不用爬楼,还有一个110多平米的院子。她在后院里开了一块菜地,在地里耕耘,种了些应季的蔬菜,既丰富了餐桌又很环保,也让她有个发挥余热的地方。小区环境很好,老人家人缘又好,见人都是笑脸相迎,整天乐呵呵的。

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谁知饱经风霜没进过学堂门的姐姐在53岁那年不幸离世,母亲哭成了泪人,一连几天吃不下睡不着。母亲经受的打击一个接一个(幼年丧父,3岁时外公去世;青年丧夫,34岁父亲去世;晚年丧女,79岁姐姐去世)。老来丧女的痛苦无法想象,后来经我们再三劝说,慢慢有了好转。人死不能复生,只有节哀顺便,我也是做梦都想姐姐能活过来呀。后来她老人家想开了,如果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,必定要心理失衡,要生大病,这就要拖累我们兄妹仨。姐姐在天堂也希望看到我们开开心心的。母亲虽是文盲,但是非常通情达理,许多亲戚朋友都来劝她节哀。她的情商很高,与人交流总是把人家的优点放大,不计缺点,会赞美他人,所以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。患难之交见真情,良言一句春风暖。母亲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神采。

母亲的一生是操劳的一生,是忙碌的一生,是光辉的一生,是自强不息的一生,是平凡又伟大的一生。现在805了,依旧能种菜、能去超市买菜,做饭也还行。思维敏捷,说话思路清晰,比同年龄的老人头脑要清楚很多。在偏远的小山村,独立一人培养三个读书人,谈何容易!让一贫如洗的家变得温馨富有、变得轰轰烈烈。母亲的付出太多太多,不是几张纸就能说的清楚。值得晚辈们永远尊敬。现在我家的大家庭是四代同堂,春节回家大团圆,两大桌。长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更比一代强!祝福她老人家身体健康,晚霞灿烂,寿比南山!

 

【作者简介】方四清,女,安徽桐城人。1984年毕业于池州卫校 ,同年分配在池州市人民医院,从事外科护理工作 20年。后来因工作需要从事《池州医药》责任编辑10余年,现已退休。业余爱好文学,在医院内网发表散文和散文诗共36篇,在院报《池州医苑》发表文章12篇,去年在《池州日报》发表文章2篇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地       址:安徽省池州市百牙中路3号  

乘车路线:汽车站(火车站)乘坐7路车在百荷公园站下车,步行183米,乘坐5路、8路、10路、11路、18路公交在池州市人民医院站下

投诉电话:15339661559      行风监督电话:0566-2812293(工作时间拨打)    综合事务电话:0566-2816080(工作时间拨打)

池州市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       皖公网安备34170002000037号     皖ICP备19000375号-1    技术支持:商网信息